第14期: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环境污染物暴露与生命健康事件关联研究

分类: 菲兰学术

2024年1月20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十四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70余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十四期学术论坛特邀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制所所长贺天锋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环境污染物暴露与生命健康事件关联研究》。贺天锋老师首先指出大气污染是最重要的环境健康危险因素,绝大多数人口仍然暴露在PM2.5(世界上最主要的健康风险因素之一)安全建议水平之上,尽管已有关于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大量研究,尤其我国在大气污染与健康的数据和文献上保持数量领先,但在安全暴露水平上并未形成全球共识。

随后介绍了宁波实例研究。团队建立了宁波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形成了中国宁波市空气污染与健康(发病与死亡)影响研究队列(Cohort of Ningb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ir Pollution Study,CNMAPS)。之后分专题对研究结果进行展开介绍,主要有环境空气污染对宁波市整体健康影响的评估、对宁波市居民认知的KAP(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评估、大气污染对心肺系统疾病寿命损失年的影响、中国宁波市环境空气污染与手足口病和肺结核等传染病的研究、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ir Quality Health Index,AQHI)的构建等。

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研究发现宁波市的研究结果与全国相关研究结果类似。团队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CNMAPS队列,梳理了宁波市空气污染对生命健康相关事件的影响,提出了空气污染对主要健康事件的影响评估结果。该结果为开展环境健康危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便于评估健康影响、制定缓解策略。在展望环节,贺天锋老师认为下一步需要关注不同健康结局的影响,建立更精准的环境污染物暴露评估方法,考虑个体敏感性、脆弱性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基于复合空气污染暴露对健康影响展开因果分析,发展基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以确定患者实际暴露的空气污染水平及相应生物标记物。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流行病学研究中对混杂因素的考虑、新冠疫情对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关联的影响、个人实际暴露水平的测量方法、健康支持性环境数据的内容涵盖与获取途径等问题,与贺天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贺天锋老师和其他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QR:第14期: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环境污染物暴露与生命健康事件关联研究 扫一扫手机查看

推荐文章

  • 2025-01-11
    vch13538370
    2025年1月11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九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在第四十九期学术论坛上,武汉大学的向浩教授作了题为《大气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向浩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气臭氧污染的现状。他指出,虽然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流层的臭氧污染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臭氧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全球范围内臭氧污染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臭氧浓度较高。尽管国家实施了“大气十条”等政策以降低PM2.5污染,但臭氧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向教授详细阐述了臭氧污染对人体多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不仅对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还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短期臭氧暴露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2025-01-04
    vch13538370
    2025年1月4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八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七百余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与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八期学术论坛特邀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曾令杰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工业散发污染的节能捕集与高效收集》。我国的工业能耗及制造业排放占社会65~70%,然而工业生产伴随着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释放,污染物暴露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严重的职业健康风险。选用合理的通风模式并做好个体防护是减少人员污染暴露的常用方法,曾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全面通风、局部排风和新型局部通风技术,并指出探索从“源”到“汇”的新途径、最小化气流“卷吸”是当下新型高效局部通风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引入间歇性动态污染源散发特征及其与通风关系的相关研究后,曾老师介绍了课题组...
  • 2024-12-28
    vch13538370
    2024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七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在第四十七期学术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李婷教授作了题为《深层组织的无创光学监测与治疗》的线上学术报告。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深层组织无创光学检测与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尽管光学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但由于人体组织复杂性和光的散射特性,深层组织的光学监测和调控仍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李老师团队专注于解析光在复杂组织中的传输特性,研发精准的计算平台和医疗设备,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转化为临床工具。李老师随后深入讲解了光子传输建模技术及其在深层组织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四维结构模拟人体解剖特征,该技术能够精确模拟光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提高检测...
  • 服务热线:400 0510 728
  • 联系邮箱:liyuj@freshair.online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