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

分类: 菲兰学术

2024年8月24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三十一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千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三十一期学术论坛特邀北京大学黄少丹研究员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黄少丹研究员首先分享了她从工科跨领域进入公共卫生研究的历程,又阐述了她研究的背景和目标。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320万,其中中国占到了22.5%,约72万人。这一严峻的数字凸显了室内空气污染对公共健康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值得深入研究。

黄少丹研究员的研究工作聚焦于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她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解答两个关键问题:如何准确预测室内污染物的人体暴露量,以及如何设定污染物控制标准以保障人们健康。针对这些问题,黄少丹研究员在室内污染源释放特性、室内外污染物交互作用,以及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等三个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探讨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问题时,黄少丹研究员指出,VOC是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尤其在新装修的环境中,VOC浓度往往严重超标。她针对现有规范在测定建材中VOC方法上的不足,提出了直流仓C history法,这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方法,能更准确地预测建材中VOC的释放特性,显著缩短了实验时间,并已被成功应用于万科、中国船舶重工等多项工程中。

黄少丹研究员还提到,室内VOC污染不仅局限于室内,它们还可能扩散至室外,影响大气环境。通过在全国九个省市开展的室内外环境监测,她发现室内建筑材料向大气中的排放量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东南部地区,如广东,甲醛的排放量竟高达18.8%。

近年来,新型污染物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成为了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如微塑料、增塑剂。此外,颗粒物辐射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颗粒物辐射属于电离辐射,能够引起原子或分子结构的改变,对人体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美国国家放射性防护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呼吸是人体暴露于自然界放射性的重要途径。黄少丹研究员介绍了她与美国退伍老兵医院的联合研究,该研究关注颗粒物辐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大气中放射性颗粒物浓度的增加,COPD病人的生理指标显著变化。在美国18个城市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随着大气放射性颗粒浓度的增加,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上升,这一发现强调了颗粒物辐射不仅对COPD患者,也对其他人群构成了健康风险。

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黄少丹研究员提出在室内污染源长期释放特性、特定温度湿度下VOC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低成本室内污染物监测方法等方面都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VOC实验中人行为模式、室内VOC浓度控制测量方法和动态污染源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与黄少丹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QR:第31期: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 扫一扫手机查看

推荐文章

  • 2024-11-29
    vch13538370
    2024年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二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二期学术论坛特邀中山大学肖胜蓝副教授做线上学术报告,主题为《表面接触网络上污染物的动态传播特征》。 肖老师首先介绍了表面接触传播途径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面存活能力强的病原体,如非典病毒、诺如病毒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这一途径在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手卫生和表面清洁被认为是控制表面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但其实际效果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深入研究表面传播机制及其防控的问题,肖老师及其团队先使用agent based simulation方法,对飞机舱和医院环境中被污染表面数量及其增长趋势进行了模拟,发现被污染表面数量随时间呈现出S型曲线增长,这一结果提示在污染扩散初期应加...
  • 2024-11-21
    vch13538370
    2024年11月16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一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八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一期学术论坛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杨彪副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作为“人-机-环”系统组成的地下空间仿天然光环境》。地下空间缺乏自然光,存在照度水平低、不均匀、眩光、环境幽闭、光源静态单一等问题,长期停留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现有的采光设计主要基于15种天空模型,以模拟直射太阳光和漫射天空光的不同比例组合。而人具有昼夜更替、冬日照明、联通外界、避免眩光等多种采光需求,天然光采光也需要考虑多种原则,此外还需要考虑天然光采光和非视觉生物效应、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等多种因素影响。杨老师进一步提出用“人-机-环&rdq...
  • 2024-11-21
    vch13538370
    2024年11月9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数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期学术论坛特邀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邓诗涵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小学教室热湿与空气环境对学生因病缺勤的关联性研究》。室内空气品质与热舒适影响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状况,为了厘清中小学生建筑环境参数与学生安全、健康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中西部城市群选择了5个学区的44所中小学,涉及了3105名小学生,8436名中学生,主要统计这些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成绩和其他环境相关参数。在环境控制方面,全部采用机械通风、无可开启外窗,而空调系统采用一次回风系统或者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形式。以每周六天、每年3个季节的时间间隔进行实验测量,整个项目测量持续2年。在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参数方...
  • 服务热线:400 0510 728
  • 联系邮箱:liyuj@freshair.online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