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期:小学教室热湿与空气环境对学生因病缺勤的关联性研究
扫一扫手机查看
推荐文章
-
2024年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二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二期学术论坛特邀中山大学肖胜蓝副教授做线上学术报告,主题为《表面接触网络上污染物的动态传播特征》。 肖老师首先介绍了表面接触传播途径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面存活能力强的病原体,如非典病毒、诺如病毒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这一途径在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手卫生和表面清洁被认为是控制表面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但其实际效果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深入研究表面传播机制及其防控的问题,肖老师及其团队先使用agent based simulation方法,对飞机舱和医院环境中被污染表面数量及其增长趋势进行了模拟,发现被污染表面数量随时间呈现出S型曲线增长,这一结果提示在污染扩散初期应加...
-
2024年11月16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一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八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一期学术论坛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杨彪副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作为“人-机-环”系统组成的地下空间仿天然光环境》。地下空间缺乏自然光,存在照度水平低、不均匀、眩光、环境幽闭、光源静态单一等问题,长期停留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现有的采光设计主要基于15种天空模型,以模拟直射太阳光和漫射天空光的不同比例组合。而人具有昼夜更替、冬日照明、联通外界、避免眩光等多种采光需求,天然光采光也需要考虑多种原则,此外还需要考虑天然光采光和非视觉生物效应、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等多种因素影响。杨老师进一步提出用“人-机-环&rdq...
-
2024年11月2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三十九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三十九期学术论坛特邀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唐志老师做线上学术报告,主题为《基于质谱技术的环境污染物暴露测量与健康损伤效应研究:以二噁英和双酚类物质为例》。 唐老师首先介绍了环境健康问题以及化学性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指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污染物治理以及人群健康日益受到重视。 唐老师以二噁英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质谱技术精确测量暴露,并介绍了通过测定血液、母乳等人体样本中二噁英含量来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以在生活垃圾焚烧厂工人的人群队列研究为例,揭示了二噁英类物质暴露导致炎症相关的脂质代谢异动。此外,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