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高温气载污染物的纹影测试方法研发与高效通风技术探索

分类: 菲兰学术

2024年6月22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二十五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30余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二十五期学术论坛特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黄艳秋教授做学术报告,主题为《高温气载污染物的纹影测试方法研发与高效通风技术探索》。    

黄老师首先引入研究背景,指出空气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颗粒物、有害气体等不同程度的接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高温气载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环境,针对高温污染物流动特性难以准确测试、复杂工程特征约束下烟尘高效控制等难题,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开展了高温气载污染物的纹影测试方法研发与高效通风技术的探索。随后介绍了高温环境纹影测试方法研发及应用。研究团队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彩色纹影成像系统,开发了一套识别精度高的高温环境下彩色纹影整场测试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测试熔融金属倾倒诱导高温气流流动特征以及厨房烹饪条件下热羽流源项散发特征。    

其后介绍了喷雾通风高效控制机制与技术。研究团队现场调研了精轧工艺高温烟尘散发特性、尘源处颗粒物结果以及岗位环境中颗粒物特性,对污染源参数进行分析;设计搭建了喷雾雾场参数全尺寸实验、喷雾联合局部排风模型实验台,对喷雾雾场参数、喷嘴关键雾化参数、喷嘴关键布置参数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喷雾联合局部排风的综合评价指标,开发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喷雾联合通风捕集效率快速预测软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实际工程生产、纳入相关除尘规范。    

最后介绍了缓冲蓄容高效控制机制与技术。针对阵发性高温污染物,提出缓冲蓄容技术,通过增大罩容积调节负压分布和涡流尺度实现高效捕集。研究团队自行设计并搭建了缩尺实验台,结合气固两相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气固间相互作用和烟尘整体迁移特性;分析负压缓冲、涡流蓄容等调节技术的作用,提出了蓄容罩罩容积的计算流程和计算公式,研究成果被应用于铝冶炼厂房、转炉炼钢厂房、烧结机尾厂房等工厂环境,并被纳入相关技术指南和团体标准。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纹影技术测速的温差设置和温度环境适用性以及与PIV测速结果的对比等问题,与黄艳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黄艳秋老师和其他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QR:第25期:高温气载污染物的纹影测试方法研发与高效通风技术探索 扫一扫手机查看

推荐文章

  • 2025-01-11
    vch13538370
    2025年1月11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九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在第四十九期学术论坛上,武汉大学的向浩教授作了题为《大气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向浩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气臭氧污染的现状。他指出,虽然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流层的臭氧污染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臭氧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全球范围内臭氧污染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臭氧浓度较高。尽管国家实施了“大气十条”等政策以降低PM2.5污染,但臭氧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向教授详细阐述了臭氧污染对人体多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不仅对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还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短期臭氧暴露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2025-01-04
    vch13538370
    2025年1月4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八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七百余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与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八期学术论坛特邀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曾令杰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工业散发污染的节能捕集与高效收集》。我国的工业能耗及制造业排放占社会65~70%,然而工业生产伴随着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释放,污染物暴露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严重的职业健康风险。选用合理的通风模式并做好个体防护是减少人员污染暴露的常用方法,曾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全面通风、局部排风和新型局部通风技术,并指出探索从“源”到“汇”的新途径、最小化气流“卷吸”是当下新型高效局部通风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引入间歇性动态污染源散发特征及其与通风关系的相关研究后,曾老师介绍了课题组...
  • 2024-12-28
    vch13538370
    2024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七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在第四十七期学术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李婷教授作了题为《深层组织的无创光学监测与治疗》的线上学术报告。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深层组织无创光学检测与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尽管光学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但由于人体组织复杂性和光的散射特性,深层组织的光学监测和调控仍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李老师团队专注于解析光在复杂组织中的传输特性,研发精准的计算平台和医疗设备,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转化为临床工具。李老师随后深入讲解了光子传输建模技术及其在深层组织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四维结构模拟人体解剖特征,该技术能够精确模拟光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提高检测...
  • 服务热线:400 0510 728
  • 联系邮箱:liyuj@freshair.online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