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呼吸道传染病的气溶胶传播和工程防控
2024年7月27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二十七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千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视频号直播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二十七期学术论坛特邀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副教授魏健健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气溶胶传播和工程防控》。
魏老师首先引入研究背景,指出21世纪以来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频发,引起高院内感染风险。明确传播机制、评估暴露风险、实现精准防控,还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之后对呼吸飞沫暴露的工程研究进行介绍。
研究团队基于空气和水中颗粒物实验的相似性准则,研究颗粒物随咳嗽射流的传输规律以及其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还在室内环境条件下展开了CFD模拟研究,探索吸入/沉积比(inhalation/deposition fraction)受飞沫粒径和会话距离的影响,以及不同飞沫粒径、会话距离、通风率条件下的吸入分数(intake fraction)表现;进一步综合飞沫释放、扩散、暴露和呼吸道沉积的全过程,建立了呼吸道疾病多途径传播数学模型。
随后对暴露风险评估的医工融合研究进行介绍。研究团队设计一套全新的基于impactor 的动物暴露实验装置,研究不同流感病毒亚型在空气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粒径效应;进一步完善实验系统,展开基于动物模型的艰难梭菌传播途径和传播风险定量研究,获得了完整的剂量响应曲线,表征了艰难梭菌营养体在空气中的失活率;还自主搭建了病毒稳定性实验台,探索环境温湿度对病毒活性的影响。
最后对典型疫情中的工程防控策略进行了介绍。例如结合流行病学调研、PCR分析、示踪气体实验和CFD模拟验证新冠病毒粪便气溶胶通过地漏跨楼层传播的可能性和保证地漏水封有效的重要性,相关结论在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中得到体现;利用 CFD模拟对ICU三维病房模型进行研究,提出冲击射流通风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防控观点;还针对病原污染物聚集的航空厕所提出局部通风、对禽流感传播案例提出在脱毛机上增设遮盖等防控措施。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咳嗽过程中不同粒径段颗粒的沉降特征、动物实验中病毒低剂量和低感染率的实验数据理解、病毒稳定性实验系统中温湿度的精准控制等问题,与魏健健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会议最后,举办方再次向本期学术论坛主讲人魏健健老师和其他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感谢,精彩的学术报告、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入的学术探讨共同促成了本期论坛的成功举办。本期“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至此圆满落幕,诚挚期待下期论坛与诸位专家学者的线上相聚,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师生的与会交流!
推荐文章
-
2025年1月11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九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在第四十九期学术论坛上,武汉大学的向浩教授作了题为《大气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向浩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气臭氧污染的现状。他指出,虽然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流层的臭氧污染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臭氧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全球范围内臭氧污染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臭氧浓度较高。尽管国家实施了“大气十条”等政策以降低PM2.5污染,但臭氧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向教授详细阐述了臭氧污染对人体多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污染不仅对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还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短期臭氧暴露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2025年1月4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八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七百余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参与了本期学术论坛。 第四十八期学术论坛特邀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曾令杰做学术报告,主题为《工业散发污染的节能捕集与高效收集》。我国的工业能耗及制造业排放占社会65~70%,然而工业生产伴随着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释放,污染物暴露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严重的职业健康风险。选用合理的通风模式并做好个体防护是减少人员污染暴露的常用方法,曾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全面通风、局部排风和新型局部通风技术,并指出探索从“源”到“汇”的新途径、最小化气流“卷吸”是当下新型高效局部通风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引入间歇性动态污染源散发特征及其与通风关系的相关研究后,曾老师介绍了课题组...
-
2024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的“菲兰建筑环境与健康系列学术论坛”第四十七期线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近三百名教师和学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期学术论坛。 在第四十七期学术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李婷教授作了题为《深层组织的无创光学监测与治疗》的线上学术报告。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深层组织无创光学检测与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尽管光学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但由于人体组织复杂性和光的散射特性,深层组织的光学监测和调控仍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李老师团队专注于解析光在复杂组织中的传输特性,研发精准的计算平台和医疗设备,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转化为临床工具。李老师随后深入讲解了光子传输建模技术及其在深层组织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四维结构模拟人体解剖特征,该技术能够精确模拟光在人体内的传播路径,提高检测...